网站首页| 食品新闻| 美食推荐| 热点新闻| 深度观点| 食品辟谣| 农业消息| 金融财经| 健康养身| 企业品牌| 地方食品| 保健食品| 综合新闻 | 国际新闻
> 保健食品 > 正文

红酒在中国的表现,折射白酒全球化的挑战 天天观点

2023-04-23 15:56:10        来源:FoodTalks

原创,作者:肖瑶,转载请联系出处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红酒

图片来源:pixabay

一、红酒不红,消费者说“这里不行啊,Rio都没有!”

在一个零售项目中,我们做了消费者陪同逛店与访谈。其中一项内容是逛卖酒的区域,这里有来自全球42国产区几百款红酒,各种档次、品牌、产品一应俱全。

一位消费者仔细看了一圈,终于在1664前面停下,说:“这个我知道,酒吧里见过。”1664是一款高端啤酒,对于红酒,他一点认同感也没有找到。最绝的一位消费者,浏览了一圈,发出一声感叹:“这里不行啊,Rio都没有!”

这些消费者从标签上都是红酒的目标人群,高学历,在一二线城市有体面的工作、收入也不错,有消费能力也有社交的需求。然而,看着这些精致的红酒,他们的反应冷淡到超出预期,连Rio都能引起更强的共鸣。

一种解释是:这些是不喝酒的人。但即使是对真正喝酒的爱好者,或者对酒有强烈购买需求的人的访谈中,大家对红酒也是缺乏热情的。

“我们平时还是喝白酒的。红酒没有什么人喝,大家也不懂。你要拿个酒,也不知道好不好,多没意思。”

“送礼还是送白酒。红酒,除了奔富,没几个品牌知道的。也不知道多少钱。”

这些略显俗气的表达,与红酒渲染的高级感有些违和,却也正是红酒面临的尴尬场景:在一个专业门槛极高的品类中,红酒把自己的复杂度做到极致,参与其中的专业人士能够在酒与酒文化的探索中获得极大乐趣;却也因为和专业人士的高度匹配,让自己脱离了普通人的评价体系,难以进入大众视野。

二、专业品类的出圈困境:让专业人士欣赏的要素成为普通人参与的壁垒

《三体III》中有一小段无关科幻的细节:“那瓶中的水成了绿色,里面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。云天明说,这是把野草揉碎了放进来,真正的大自然饮料……如果将来有机会,一定会开一家公司生产这饮料,肯定畅销。胡文说天下还有比这更难喝的东西吗?云天明反问:酒好喝吗?烟好抽吗?即使是可口可乐,第一次尝也不好喝,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是这样。”

作为品牌顾问,看到这一段,不得不对刘慈欣在佩服之外又多了几分佩服。

难喝并不是饮料成功的充分条件,甚至不是必要条件。但是让人上瘾的饮料,确实有接受门槛。

要能够产生味觉记忆从而让人反复回味,饮料的口味应该是复杂的,只有多层次、多种可能性,才值得反复品味,深刻记忆。而复杂的口味,带给第一次尝试的挑战难度是大的,太多维的味觉信息一次呈现,冲击太大,不容易接受。

复杂是好酒的特征。我们听好酒之人的描述,一款好酒,总是能说出几种层次,甚至酒的状态和喝酒人状态不同,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。

红酒,在设计好酒的复杂维度上做的充分到位:有产区涉及环境概念,有葡萄种类涉及原料概念,有时间涉及气候概念,有酿造方式涉及工艺概念,有年份涉及保存概念,有酒庄涉及传承概念,还有更多的品牌、品级等等细节的区分,让真正懂的人有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值得沉溺的细节。

法国葡萄酒产区地图

图片来源:红酒世界

复杂也恰恰是红酒难以出圈的原因。

高认知门槛把人群清晰分为两类:懂红酒的和不懂的,这两类人泾渭分明,没有模糊地带。

一个人要进入“懂”的领域,需要投入很高的学习成本,而收益的核心是对红酒本身的欣赏能力。但普通人买酒,第一名字响不响,第二价格怎么样。

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,要体现买酒或者饮酒人的品味。品味,是需要周围人能理解,才能产生优越感的。

红酒的品味,因为信息没有穿透力,在大众中没有形成共识,力量难以发挥。这让前期投入的学习成本显得过高,失去了性价比。圈子打不开,里面和外面不互通,红酒的影响力一直停留在小众范围。

红酒的影响力停留在小众范围的原因

图片来源:公众号@源流品牌战略咨询

三、专业品类中品牌的任务:赋予需求动机,增强社会收益

打破上述负循环,重要的是解决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。

前述分析过,专业品类学习成本高,是其品类的必要条件,无法更改。突破点自然就是:如何扩大收益?

在专业人士内部圈层中,对于好产品的欣赏本身就是莫大的收益。但是对于普通人却不完全如此。

产品与品牌可以是分开思考的:产品带来的愉悦感和品牌带来的心理收益,共同组成了这类具有社交属性品类的消费者价值。

品牌的任务,就是吸收好产品的价值基础,以大众更能理解和接受的维度重构信息,让品牌能够在产品基础上,但高于产品建立消费者认同。

简单说:不是因为喜欢喝这款酒,所以认可品牌;是先认可品牌,才慢慢爱上喝这款酒。

让更多人愿意学习红酒的方法

图片来源:公众号@源流品牌战略咨询

我们用白酒品牌在中国市场做到的事情,来看看从负循环到正循环的标准解法。

在做中国顶尖的白酒品牌的项目时,我们访谈过很多白酒消费者。但凡喝酒的人,都会告诉我们:酱酒,真的不是那么好喝。喝习惯了,酱酒的口味丰富度能带来更强的上瘾性,但第一口,大部分人是不喜欢的。

那么为什么要喝?为什么在第一口不习惯、不喜欢的时候,还要让自己反复尝试呢?因为茅台是酱酒。

答案其实是:首先不是要喝酱酒,而是要喝茅台。喝茅台的理由,有身份的象征,有档次的要求,有场合的需求,但好喝并不是排在前列的。

并不是说一定要做成茅台才有机会,只是我们看到茅台的品牌塑造背后的思路:品牌和酒虽然同时都要求做到最好,但的确是分开打造的。

茅台成为今天的茅台,离不开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,最专业人士的认可,懂酒之人的口碑让茅台品牌有最深厚的根基。

但今天茅台成为国酒,我们访谈到的大部分普通消费者,并不知道“12987”的工艺,不了解环境、原料对酒体的影响,不清楚茅台与其他酱酒相比的区别。他们只是知道“茅台就是茅台”。

中国市场那么长时间的红酒教育,围绕着产品概念说了很多,但品牌信息是缺乏的。

唯一最近让比较多人了解的是奔富,一方面是普通消费者终于找到一个名字好寓意好,说出去大家都知道的酒;而懂酒的人对此嗤之以鼻:“除了名字,并不是好酒。”

没有根本的专业口碑支撑,品牌难以持续。但奔富建立影响力,印证了一种可能性:红酒通过首先建立品牌影响力(而不完全纯粹是产品教育)的办法,可以在中国打开更大的市场,打破红酒注定小众的限制。

四、红酒在中国折射白酒在世界:白酒品牌全球化的启示

今天讨论红酒,其实想用这个市场做一种意义上的镜子,折射今天中国白酒品牌全球化可能面临的挑战。

贵州茅台酒

图片来源:贵州茅台集团官网

白酒,本身也是专业、复杂、有极高认知门槛的。面对对白酒的认知几乎为零的国外消费者,中国酒企首先应该做的是品牌全球化,而不是白酒全球化。

我们希望看到,白酒最终能够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品类,为更多人真正选择,饮用。

但是起步的做法,并不应该是试饮,或者用各种方式让大家接触到产品,喝着试试看。

如果你看过各类小视频中外国人喝白酒、喝茅台的真实反应,就知道要跨过这个门槛,需要不止三次尝试。

一个人要真正将白酒作为喝酒的选择之一,需要很强的心理动机,去越过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。

如果没有充分的收益,他很难让自己去尝试多次,仅仅是为了“欣赏酒好”。

韩国烧酒的全球化,是大家想跟随或尝试韩剧里的生活方式。威士忌进入中国超过30年,今天在中国开始热起来,是有几个火爆的品牌带领,大家才开始想要了解为什么那么贵,并期待往自己身上贴上品味与时尚的标签。

我们从概念上知道,随着中国国家影响力的强大,会有一批代表中国的品牌名片输出到全球。但这个过程,并不是简单把产品带出去而已。

白酒品牌全球化,首先应该考虑的是,如何先于酒本身让更多不了解的人欣赏、向往,从而愿意去了解、学习,就像白酒品牌在中国市场做到的一样。

加入微信群

关注公众号

点击获取更多全球食品资讯

关键词:

上一篇:一瓶上千直逼茅台,啤酒越卖越贵|每日热议
下一篇:最后一页